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最近宣布,他们研发的磁共振成像系统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可用于气体成像的临床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这一发明可以解决肺部影像检查设备中常见的电离辐射问题,有助于无侵入、无辐射地精准检测肺部疾病。
在当前的肺部影像检查设备中,X光机、CT及PET等设备普遍使用电离辐射,可能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一定损害。而磁共振检测设备虽然没有电离辐射,但却无法成像肺部空腔。幸运的是,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已经开创性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通过研发医用氙气体发生器,实现了气体磁共振信号增强的超极化技术、超快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技术、多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等方面的突破。这些技术时刻为肺部检测提供了一个可靠的解决方案,使得通过无创的检测方法,我们可以看清肺部的构造和功能,并确定疾病的种类和水平。
精密测量院超灵敏磁共振团队研发的肺部气体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是目前市场上最先进的设备之一。它由“医用氙气体发生器”(型号:verImagin VIP510)和“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型号:uMR 780 (Xe))两大核心装置组成。该系统可有效解决因为气体密度低而导致磁共振成像信号极弱的问题,实现从临床单核向多核磁共振成像的拓展。现在,我们可以有助于肺部简单地进行无创、无辐射的检测,并进行定量可视化评价。
该系统的问世,标志着肺部疾病的无创检测和治疗有了新的进展。这种仪器和新的检测技术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从而准确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确定治疗方案。此外,该系统还能广泛应用于一些罕见疾病的诊断,从而帮助医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根据中国科学院官方透露,该系统已经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10余家三甲医院及科研单位开展了临床应用研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展望未来,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广泛应用将推动我国医疗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成为全球医疗器械行业技术进步的重要贡献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亚洲城官方登录入口
上一篇:小K播早报国务院: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 AI概念领涨美股热门科技股 下一篇:硬科技助力西安中科创星及其相关企业为援鄂医疗队捐赠47台“红外血管成像仪”